运行特征
厌氧生物滤池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其有机负荷取决于污水性质及浓度,一般为0.2-16kgCOD/(m3•d),滤池中生物膜厚度约为1-4mm,生物量浓度沿滤料层高度而变化,如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底部的生物量浓度可达其顶部的几十倍。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质条件及水力停留时间下,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的COD去除率比降流式高,升流式混合型厌氧反应器则具更多运行上的优点。
温度是影响厌氧生物滤池处理**的因素之一。厌氧生物滤池大多在中温条件(35℃)下运行。温度降低会影响处理效率,经验表明,温度骤降会使效率下降幅度增大,若长时间稳定在较低温的条件下运行,则会由于滤池中较长的固体停留时间而使温度影响减弱,因此为了节约加温所需能量,亦可在常温下运行。
滤池高度对处理**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大部分COD是在0.4m以下被去除的,因此滤池内填料高度不必超过1.2m。
采用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应注意当污水中悬浮固体浓度大于COD浓度的10%时,为防止滤层堵塞现象发生,应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以降低进水悬浮物浓度。
一直以来,对于农村污水处理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可以说我们两国间没有太大的差别。审视两国的污水处理工作,在大城市向农村地区推进的过程中,即使在日本,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课题,但是对于一体化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日本的处理技术却比我国成熟很多。日本的生活污水处理行业规模非常庞大,涉及到下水道业、净化槽业以及农村污水处理等,下水道行业的兴起源于1900年,当时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开始管网的铺设,到了1922年,东京才建成了*家污水处理厂。上世纪70年代,日本又开始大规模规范下水道建设,到90年代的时候,日本已经进入了下水道建设的加速期。
一体化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在日本称之为净化槽,这种设备的出现,则是为了满足城市中尚未建设下水道而又想达到水质净化要求的地区而兴起的行业。净化槽设施主要面对的是以户为单位且人口为10人以下的住宅,因此处理设施主要以小型处理装置为主流。1980-1990年期间,日本的净化槽设施对于城市污水处理贡献不小,甚*可以说填补了城市下水道建设和水质净化的空白。如今,日本已经建成了850万台的净化槽。净化槽可以分为合并处理净化槽和单*处理净化槽,zui初设计的净化槽,主要是为了削减冲洗式厕所所带来的卫生风险,所以仅处理冲洗厕所的污水部分。但随着更高的现实需求出现后,日本又改进技术,对包括生活杂排水在内的所有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这种合并处理方式一直延用到现在。
分散气浮机主要是通过分散器将气泡粉碎已达到气浮**
超效浅层气浮机
超效浅层气浮装置是一种先进气浮系统,成功地运用“浅池理论”和“零速”原理进行设计,集凝聚、气浮、撇渣、沉淀、刮泥于一体,是一种高效节能的水质净化设备.CQJ型超效浅层离子气浮是集絮凝、气浮、撇渣、刮泥以一体的气浮装置,运用了“浅池理论”及“零速原理”进行设计,停留时间仅需3-5分钟,强制布水,进出水都是静态的,微气泡与絮粒的粘附发生在包括接触区在内的整个气浮分离过程,浮渣瞬时排出,水体扰动小出水悬浮物低,出渣含固率高,悬浮物去除率可达90%—99.5%以上,COD的去除率可达到65%—90%,色度的去除率可达到70%—95%。
CQJ型超效浅层离子气浮采用了*特的具有**先进水平技术—均衡消能装置取代了传统的释放器,大幅度地减小了微气泡的直径。微气泡直径平均仅约5μm,与目前国内外平均约150μm比较*少减小了30倍。由于当溶气量一定时,微气泡的总面积与其直径的平方成反比,因而微气泡的总面积*少增大了几百倍,而微气泡的密集度则增大了近几千倍。理论研究及试验均表明,微气泡直径越小,气泡吸附悬浮物的趋势越强,吸附力越大,这可以用界面能理论来解释,微气泡总面积呈几何数增加等效于废水中固、水、气三相总届面呈几何级数增加,于是它们力图通过吸附降低表面能的趋势大幅增强。在气浮理论中,悬浮物自水体的分离,除了气泡吸附、气泡顶托、絮体吸附机理之外,还存在所谓的“气泡裹携”作用,部分未与气泡或絮体吸附的细小悬浮物,在密集气泡上升过程中,因无论细小悬浮物怎样细小,其粒径仍远大于水分子,它们将可能被挟带在气泡群的气泡间隙中被裹携*水面而分离。显然,气泡群越密集,这个作用将越强烈,所能挟带的悬浮物也将越细小。
*特的溶气系统设计,体积小,溶气效率高,结构紧凑。设备占地面积小,效率高。